行政區劃
1945年8月,陽高全境第一次解放后,全縣劃六個農村區、一個城關區,轄26個行政村。
1948年3月21日,陽高二次解放,縣城置陽高市和八個農村區,陽高市管轄大東街、大西街、金道街、轅門街、玄樓街、城隍廟街、龍王廟街、東園村、北園村、西關村、藥王廟東村、藥王廟西村、南關村、鄧家堡、三里廟、唐官營。
1949年1月,陽高劃歸察哈爾省,區劃調整為15個區,1個市。一區駐龍堡、二區駐堡村、三區駐東井集、四區東小村、五區下莊、六區靳家窯、七區下深井、八區磚井、九區前營、十區金家莊、十一區羅家屯、十二區南沙嶺、十三區景家廟、十四區羅文皂、十五區龐窯。陽高市未變動。
1949年4月25日,八區東井集劃歸河北省,并撤消陽高市為城關區,農村調整為十二個區:一區友宰、二區堡村、三區富貴、四區下莊、五區太師莊、六區靳家窯、七區孫家港、八區磚井、九區羅文皂、十區張官屯、十一區大白登、十二區南沙嶺。
1950年4月,由12區改為10個區,撤城關區。
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、陽高復歸山西,全縣共333個村。1953年區下轄鄉,全縣仍為10區,轄66鄉,1個鎮。
1954年7月9日,陽高縣第一屆人民代表通過決議,撤銷區級建制。全縣仍為66鄉1鎮,下轄346村4街。
1955年4月5日,縣、鄉人民政府改人民委員會,同時調整區劃為9鎮24鄉。9鎮有城關、羅文皂、廿六、大白登、下深井、古城、許堡、友宰、王官屯;24鄉分別是謝莊、大元溝、莫家堡、北徐屯、孫仁堡、龍泉寺、堡子灣、鎮邊、楊官屯、康窯、張官屯、大泉山、獅子屯、潘寺、上吾其、朱家窯頭、東閣老山、下神峪、東小村、永安堡、西冊田、黃土坡、王官掌、鰲石,下轄360村。
1958年8月實行人民公社化,全縣政社合一共13個公社:大白登一帶為大泉山公社;縣城北為火箭公社,駐龍泉寺;下深井、閣老山周圍為前進公社;東小村一帶為勝天公社;古城周圍為超英公社;許堡周圍為燎原公社;友宰一帶為衛星公社;獅子屯一帶為超美公社;羅文皂周圍為“八一”公社;縣城為紅星公社;廿六山區稱鋼鐵公社;王官屯一帶叫國光公社;朱家窯頭周圍為紅旗公社。
1958年10月,陽高、天鎮合縣后,劃為18個公社:友宰、許堡、東小村、安家皂、下深井、王官屯、大泉山、廿六、城關、羅文皂、新平、逯家灣、張西河、谷大屯、米薪關、天鎮、南河堡、馬家皂,共轄693村。1961年4月,陽高、天鎮分縣,各歸舊制。
1971年7月,許堡、閣老山、西冊田3個公社劃歸大同縣,天鎮縣馬家皂公社劃入陽高,全縣為20個公社1個鎮,下轄289個大隊,2個居委會。1984年,全縣劃歸工作結束,共劃7鎮14鄉。7鎮是:城關、羅文皂、王官屯、大白登、古城、東小村、友宰;14鄉為長城、孫仁堡、城關、北徐屯、太平堡、朱家窯頭、下深井、張官屯、潘寺、獅子屯、后營、馬家皂、下神峪、鰲石。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,共289個。
1990年3月,城關鎮與城關鄉合并為城關鎮。1993年7月10日,地市合并,雁北并入大同市,陽高縣屬大同市。
2001年撤鄉并鎮,孫仁堡鄉并入城關鎮后更名為龍泉鎮,太平堡鄉并入羅文皂鎮,后營鄉并入獅子屯鄉,張官屯鄉并入下深井鄉,朱家窯頭鄉并入王官屯鎮,下神峪鄉并入古城鎮,潘寺鄉并入大白登鎮,全縣設置7鎮6鄉。
2018年2月,馬家皂鄉劃歸天鎮縣,2021年北徐屯鄉劃歸龍泉鎮,陽高下轄7鎮4鄉,197個行政村,1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至今。7鎮4鄉分別是:龍泉鎮、羅文皂鎮、王官屯鎮、大白登鎮、古城鎮、東小村鎮、友宰鎮、長城鄉、獅子屯鄉、下深井鄉、鰲石鄉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